巡回演出途中(1964年) 青年演員在練功(1974年) 《強盜與尼姑》劇照(1986年) 《女兒大了,桃花開了》劇照(2002年) 。担澳觑L雨歷程,50年庫滿倉盈。11月28日上午,解放后第一代姚劇表演藝術家們顫顫巍巍地陸續(xù)走進設在余姚賓館的會議廳,他們是來參加姚劇團建團五十周年紀念大會的。與姚劇有關的400余名各界人士歡聚一堂,熱情地攀談,親密地敘舊,其樂融融。 河姆古腔 源遠流長 姚江文化,源遠流長。僅以戲劇而論,余姚這方沃土,不失為一大戲劇之鄉(xiāng)。她不僅孕育過蜚聲于宋、明時期的南戲“四大聲腔”之一的“余姚腔”,并相繼涌現了遠如葉憲祖、呂天成、鄒逢時、楊之炯,近如顧仲彝、朱端鈞、余秋雨等諸多戲劇大家。出現于17世紀中葉的“余姚灘簧”更是歷經滄桑,薪火相傳而發(fā)展成為今日在全國劇壇獨樹一幟的地方劇種———姚劇。 姚劇屬吳語系灘簧類地方劇種之一,其前身為“余姚灘簧”。產生并始行于浙東余姚,脫胎于當地“車子燈”、“采茶籃”、“旱船”等民間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間說藝術,形成了十七世紀中葉,至今已有二百五十余年發(fā)展歷史。因沿襲用余姚方言演唱,故俗稱“余姚灘簧”,簡稱“姚灘”,又名“鸚歌戲”。 早在清乾隆年間,“姚灘”已盛行于余姚、上虞等城鄉(xiāng),因多在“燈節(jié)”前后演出而稱之為“燈戲”或“燈班”。此后“姚灘”不斷向外擴展流傳,直至上海。曾與“小歌班”(越劇前身)藝人合作演出于“華興園”。姚灘藝人馬楠本、周蘭英等均掛牌演出于“永樂園”、“高升樓”、“如意樓”等演藝場,在旅滬的寧紹幫觀眾中紅極一時。藝人小山寶、大桂香演唱的姚灘《賣小糖》,曾由高亭公司灌制唱片!耙卑嗌绲囊(guī)模一般為“四花”(生角)、“四旦”(俗稱“八勿拆”)、“三后場”、“一里廂”等12人左右。上演劇目多為一花(生)一旦的“對子戲”和多角“同場戲”,如《賣草囤》、《打窗樓》、《十不許》、《前、后落發(fā)》、《大鬧花燈》等稱之為“七十二本”傳統(tǒng)戲!耙钡囊魳烦灰曰顫娏鲿彻(jié)奏明快見長而極具民間性。其演唱曲調以“基本調”(平四、緊板)為骨干,輔之以各種“小調”(雜曲),唱詞、道白皆通俗易懂,民間語匯豐富,表演風格質樸自然,幽默詼諧,生活氣息濃郁,向為流行地域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 1956年6月,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已有兩百余年發(fā)展歷史的余姚灘簧被定名為姚劇。同年11月,作為這一劇種的唯一專業(yè)表演團體余姚姚劇團宣告成立。姚劇,這一余姚所特有的被浙東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劇種,由此進入了全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 “村里來了灘簧班,男人忘記落田畈,女人忘記進灶間”,短短幾句民諺,說明姚劇受到群眾喜愛的程度非同一般。無論劇團演職員幾代更迭,姚劇之根深植民間,人民群眾也深愛姚劇一如既往。為讓余姚、慈溪平原地區(qū)廣大群眾看到好戲,早在20世紀50年代,姚劇團專門制作了一個能容納千余觀眾坐著看戲的流動“劇場”。連舞臺帶觀眾席的所有設施,由一只大型紅頭百官船裝運。于是,男性青年演職員成了運輸這滿滿一船貨物的“纖夫”。每到一處,全體演職員爭分奪秒卸貨、裝臺、架棚、搭座位,力爭準時開演。這樣的一些難忘經歷還有許多。 20世紀60年代,為讓四明山區(qū)的廣大群眾能看到專業(yè)劇團的演出,姚劇團連續(xù)數年組織以青年演員為主體的小分隊,帶著邊演出、邊排戲、邊學習、邊宣傳、邊參加勞動、邊訪貧問苦的任務,每人一根扁擔,肩挑服裝、道具、樂器、汽油燈及個人生活用品,跋山涉水,到一村演幾場地前進,一直把戲送到“千年不聞鑼鼓響,百年未見戲上臺”的深山冷岙。演職員們吃的番薯、芋艿、玉米,宿的是破舊廟宇、祠堂或是當地生產隊的倉庫。有一年上山演出,正是天寒地凍的隆冬時節(jié),小分隊在大嵐蹲點,住在一個被廢棄的破廠房內。上午在駐地排戲,下午冒著漫天風雪走著冰凍山路,肩挑演出用具趕往周邊山村為群眾送戲上門。每晚演完戲,再在深夜返回駐地。路上又是風又是雪,十分艱難。但是,小分隊的演職員們以苦為榮,無怨無悔。 老葩新枝 佳作傳世 50年來,劇團共演出367個各類題材的大中小型劇目,其中現代戲298個,其中不少是原創(chuàng)劇目。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余姚市姚劇團作為姚劇唯一的專業(yè)藝術團體,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努力為廣大群眾服務,編演了一批優(yōu)秀的現代劇,如《強盜與尼姑》、《沙場淚》、《傳孫樓》、《龍鐵頭出山》、《雞公山風情》等,這些劇目受到群眾的歡迎,并在省內外獲獎,從而增強了劇種的表現力和生命力,擴大了劇種的影響。如《強盜與尼姑》在1985年參加第二屆浙江省戲劇節(jié)演出,獲劇本、導演一等獎,優(yōu)秀演出獎;在1991年10月,為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和魯迅誕辰110周年,文化部特邀該劇團晉京演出《強盜與尼姑》,譽為“小劇團演活了辛亥革命大題材”。出戲是姚劇團富有生命力的重要象征,并且,一個個作品能夠緊扣時代脈搏,這是一大特色和亮點。 1990年,為配合各地禁賭專項斗爭,劇團分兩個劇組趕排現代戲《麻將啊麻將》,分別在余姚和慈溪兩地巡回演出,每個劇組一天演出2至3場。當年,全團共演出305場,觀眾逾20余萬人次。此舉受到浙江省文化廳通報表彰,《中國文化報》、浙江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全國19省、市、自治區(qū)的23個劇團、40個文藝團體來電來函來人學習經驗。而《傳孫樓》講述了梨花岙多種經營專業(yè)戶楊富康為了鼓勵兒媳生男孩,制定了可笑的“家庭政策”,將一幢新造的三層樓房定名為“傳孫樓”,誰第一個為楊家生孫子,誰就得新樓。誰知發(fā)生了一連串的瞎子算子、科學懷子、未婚抱子的家庭風波。最后,在大女兒、計生干部翠翠的幫助下,楊富康拋棄了重男輕女舊觀念、樹立了少生優(yōu)生新觀點。該劇1991年參加全國戲曲現代戲觀摩演出,獲新劇目獎、優(yōu)秀編劇獎等5項獎。劇團還作為編演現代戲成績突出的全國七個縣級劇團之一,受到文化部表彰。同年的《龍鐵山出山》也是唱響主旋律的典范,講述跨入上世紀90年代的革命老區(qū)龍石灣,在解決溫飽后,一部分人面臨新的困難:如肖家姑娘因無錢而不能上大學,被逼要與呆大訂下婚姻“合同”,解放前入黨的老書記因無錢動手術,無奈從醫(yī)院逃出來……村長龍鐵山面對現實,帶著肖聰明走出大山闖深圳,推銷自己傳統(tǒng)的竹制工藝品,邁出了可喜一步!洱堣F頭出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榮譽提名獎。進入新世紀,姚劇團的創(chuàng)作力量繼續(xù)朝氣蓬勃。首先是具有環(huán)保題材意味的大型現代輕喜劇《女兒大了,桃花開了》隆重登場。該劇在觀眾面前展示的是一個獨特的題材,一幅嶄新的農村生活圖景,通過桃花、楊青青治理農村環(huán)境污染,推行“綠色計劃”,與柳會計等人依賴污染補貼的“懶漢”思想行為之間的沖突,以及柳會計對桃花的可笑的單相思行為,向人們揭示了“凈化被污染的自然環(huán)境固然重要,凈化被污染的心靈環(huán)境更加迫切”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全劇的主題由此得到了升華。胡錦濤總書記在“兩代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廣大的文藝工作者一定要把文藝的生動創(chuàng)造寓于時代進步的運動之中,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升起更加昂揚理想風帆,描繪更加美好的生活藍圖,激勵更加堅定的奮進信心,滿腔熱情地謳歌時代主旋律。姚劇《母親》正是很好地體現了胡總書記的要求。這出戲好看好聽,動情感人,是一出反映當代生活、演繹“八榮八恥”觀的好戲。通常,戲曲排演現代戲是一件吃力難討好的事。其實不然。反映當代生活的現代戲,只要題材抓準了,又肯花功夫去編演,是可以做到吃力又討好的。姚劇《母親》十易其稿,反復打磨,在第九屆中國戲劇節(jié)上獲得優(yōu)秀入選劇目和優(yōu)秀音樂獎等多項榮譽,便是一個極好的說明。而且,由于這個戲不是應時之作,劇中蘊涵著人性的復歸,母愛的偉大,使它的美具有跨越時空的魅力。 姚劇創(chuàng)作的膾炙人口的姚劇劇目還有《煩惱的喜事》、《強盜與尼姑》、《沙場淚》、《野楊梅》、《桃園記》、《雞公山風情》、《蘭花女》等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劇目。這些劇目在寧波、省級、國家級的重大戲劇賽事和文藝作品評比中獲得顯著業(yè)績,一系列榮譽十分醒目。 “草根”劇種 名家輩出 在姚劇團建團50周年紀念大會上,能見到許多姚劇名家。 沈守良、壽建立是姚劇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壽建立從事姚劇事業(yè)30多年,是姚劇第四代演員的主要代表人物,因主演《強盜與尼姑》、《沙場淚》、《野楊梅》、《雞公山風情》等主要創(chuàng)作劇目,在省第二至第六屆戲劇節(jié)上,連續(xù)5次榮獲演員一等獎和省藝術明星獎,多次榮獲寧波市戲劇節(jié)演員一等獎、優(yōu)秀演員獎,F為中國劇協會員、省劇協理事、寧波劇協副主席。在《女兒大了,桃花開了》一劇中,壽建立飾演的柳會計是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全新的人物,如果用姚劇中某一個傳統(tǒng)行當來表演顯然是不夠的。壽建立從柳會計這個特定人物出發(fā),在表演上將小生和小丑這兩個行當的技能加以巧妙的融合,以正為主,以丑為輔,經過表演技巧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憑借他那豐富的表演經驗和高度的藝術悟性,在舞臺上活靈活現地塑造了柳會計這一獨特的農村基層干部的藝術形象。觀眾和專家稱贊“壽建立把柳會計這個人物演活了,他在臺上混身都是戲。”有一位專家評價他的表演時說:“壽建立把現代喜劇的技巧從頭發(fā)梢發(fā)揮到了腳趾頭。”這個評價是十分形象和貼切的。壽建立通過成功塑造柳會計這一藝術形象,也實現了他表演藝術上的新跨越。沈守良是姚劇著名的老藝術家,他在舞臺上曾出色地塑造過許多藝術形象,比如在《強盜與尼姑》中塑造的魯迅形象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女兒大了,桃花開了》劇中扮演的桃村長表演上舉重若輕,自然天成,沒有絲毫演戲的痕跡。他的一舉一動,一句臺詞,一個眼神,使人們相信這就是生活中的桃村長。一個演員能完全融入到人物之中,沒有深厚的藝術功底是不可能達到如此境界的。沈守良1961年4月進團從藝,師承前輩名藝人商福祥,具有扎實的姚劇傳統(tǒng)藝術功底,尤在繼承和發(fā)展姚劇聲腔藝術上發(fā)揮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其演唱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戲路較寬,能塑造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如在《半夜雞叫》中飾演周剝皮,《焦裕祿》中飾演焦裕祿,《強盜與尼姑》中飾演魯迅,《沙場淚》中飾演張自忠,《傳孫樓》中飾演楊富康,《雞公山風情》中飾演老村長等。在省歷屆戲劇節(jié)及調演中,4次獲演員一等獎,多次獲作曲獎(與人合作)。1979年6月起歷任姚劇團團長兼黨支書,1997年1月調任余姚市文聯常務副主席、調研員,F任余姚市姚劇研究會秘書長,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在50周年紀念大會上,余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委向長期奮戰(zhàn)在姚劇事業(yè)上、為姚劇發(fā)展作出貢獻的老一輩姚劇表演藝術家授予“姚劇老藝術家”榮譽稱號,他們分別是費鳳鳴、胡勇棣、胡秀紋。如費鳳鳴老藝術家早在1953年加入余姚灘簧小組,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姚劇演員,姚劇主要旦角演員之一,在廣大觀眾中享有盛譽。“文革”中曾一度轉業(yè)改行,之后又重返姚劇舞臺,煥發(fā)藝術青春。1980年8月起任“寧波地區(qū)戲曲(姚。┯柧毎唷必撠熑思娼處煟瑸榕囵B(yǎng)姚劇藝術接班人作出了寶貴貢獻,1984年8月后,因工作調動離團,但仍關心著姚劇事業(yè)的發(fā)展。她曾先后擔任姚劇團副團長、黨支部副書記,1959年被評為寧波專區(qū)先進工作者,1960年獲當時的余姚縣“三八紅旗手”稱號。此外,還有青年姚劇演員王育紅也較為引人注目,她代表中青年姚劇演員發(fā)言,現為國家二級演員。1980年考入寧波地區(qū)戲劇練班,學習表演。1984年到余姚姚劇團任演員。從事姚劇事業(yè)20多年,曾主演《強盜與尼姑》、《沙場淚》、《野楊梅》、《傳孫樓》、《龍鐵頭出山》、《雞公山風情》等主要創(chuàng)作劇目,在浙江省歷屆戲劇節(jié)中榮獲優(yōu)秀小百花獎、演員一等獎、二等獎,數次榮獲寧波市戲劇節(jié)優(yōu)秀演員獎及“98十大戲曲明星”稱號,現為浙江省、余姚市戲劇家協會會員。在紀念大會現場出現的還有柯東琴、徐大生等姚劇演員。 12月28日下午,各地戲劇專家匯聚余姚,舉行了新編歷史劇《王陽明》劇本論證會。專家們認為,一個小小的地方劇種,竟然出了多部在全國獲獎的大戲,而且還培養(yǎng)了一批姚劇表演藝術家,這應該是對處于低迷和式微的我國地方戲曲一個很好的借鑒。新編歷史劇《王陽明》的出現,又表明了姚劇的藝術空間仍然很廣。所以我們有必要相信,姚劇的明天就像那河姆渡頭的河水源源不斷、永不枯涸。 |